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简介一

[复制链接]

174

主题

214

帖子

91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6 17:3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院系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立足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锐前沿的创新设计领域,探索融合艺术与科学、科技与人文、文化与经济多种学科多重领域的创新,引领设计教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于2000年开始招收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2003年正式成立工业设计系,2004年开始招收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同年设立设计艺术学硕士点。工业设计系现有专任教师2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其中13人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光华龙腾奖”第十届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北京市科学与技术一等奖,中国包装之星金奖,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等荣誉称号和奖项。外聘4名剑桥大学、宾州州立大学、斯坦福大学、台北科技大学知名教授担任兼职教授。
        工业设计系主要在信息与交互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三个研究方向开展设计基础理论研究、设计管理与设计策略、信息交互界面设计、人工智能智慧产品设计、大数据信息可视化、数字娱乐与数字媒体设计、数字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研究、人机工程与认知心理、服务设计理论与方法、文化创意商品研发、品牌形象设计与传播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承担欧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基金等项目10项,总经费达2580万元,签署横向课题370项,总经费3.55亿元。检索论文与影响因子显著提升、获得红点、红星等国际国内设计大奖52人次。
        我系每年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约27名,本科生约80名。多名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在世界500强企业担任要职,如谷歌、微软、IBM、Intel、奥迪、青蛙设计公司、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网易游戏、联想、小米等;同时也培养了多名优秀学生在设计全球排名前50名的学校深造,如剑桥大学、RCA、帝国理工、中央圣马丁、卡内基梅隆大学CMU、德尔福特大学Delft、日本筑波大学、美国ACCD Art Center、罗德岛设计学院、帕森斯设计学院、伊利诺伊理工、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荷兰埃因霍芬、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德国Essen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早稻田大学等接受博士生和研究生教育。近年我系与剑桥大学、DMU德蒙福特大学、邓迪大学、Art Center艺术中心设计大学、首尔科技大学设计学院、台北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并与国外和台湾地区多所大学建立了常态化的交换生制度。
        我系的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紧扣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智能制造、虚拟现实、游戏设计等前沿领域,是中国工业设计学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委会执行委员单位,Lens中国可持续设计联盟成员,国际服务设计联盟SDN中国区成员单位。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The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explores theedge and disruptive innovation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ig Data,Internet of Things, Virtual Reality and New Design Materials. Merging with thecross-disciplinary of Arts & Science, Technology & Social Science,Culture & Economy, our department leads the design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one sustainable eco-system. We set up three disciplines which includeInformation & Interaction Design, Industrial Design and Communication Arts.The research focuses on design theory, information and interface design, AIsmart products design, big data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 and infographics,digital entertainment, digital media and new media, digital cultural heritageand creation industry.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Science & Technology Beijing (USTB) began to recruit industrial design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2000. In 2003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wasformally established and began to recruit art and design undergraduate studentsin 2004. In the same year, the master's degree of art and design program wasset up. At present, the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has a total enrollmentof 21 full-time instructors, including 5 professors, 5 associate professors,among whom 13 persons have won the National Outstanding Youth Fund, nationalcandidates of “The New Century millions of talented people Project”, annualfigures of “Scientific Chinese”, Award of education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Gold Award of China Packaging Star, “Red Star Award” of China InnovativeDesign, “Guanghua Dragon Award”, Award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Progress, Award of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0 outstanding young peopleof The Tenth China Design Industry and other honorary titles and awards. The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also has 4 well-known external part-timeprofessors fr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StanfordUniversity , Taip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is mainlyengaged in the basic theory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and interaction design,industrial design as well as visual and media design, including management andstrategy of design, information exchange interface design, artificialintelligence intelligent product design, big data information visualization,digital entertainment and digital media design, digital cultural heritage andcreative industry design, ergonomics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service designtheory and method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commodity, brand image design, communication and other fields of research work.The Department has undertaken 10 projects of the European Union, the National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the Ministry ofEducation Fund and others, the total funds amounted to 25.8 million RMB.Approximately, 370 horizontal issues have been signed with total funding of355.89 million RMB. Retrieval paper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significantlyincreased. 52 persons have won design awards of Red Dot, Red Star and other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awards.

The Department cultivates 6 doctoral students, about27 graduate students and 80 undergraduates every year. Many of master’s degreeand undergraduate students have obtained important positions in the world's top500 enterprises, including Google, Microsoft, IBM, Intel, Audi, Frog DesignCompany, Alibaba, Tencent, Baidu, Netease games, Lenovo, Xiaomi; Also, a numberof excellent students are studying for Master’s degree or Doctor’s degree inthe top 50 design schools of the world, such as Cambridge University, RCA,Imperial College, Central St. Martins,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CMU), DelftUniversity, Japan University of Tsukuba, ACCD Art Center of USA, TokushimaSchool of Design, Parsons School of Design, Illinois Tech, University ofAlberta, Netherlands, Eindhoven, the Netherlands,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Milan, Essen University, Finland, Helsinki University and Waseda University. Inrecent years, the department has signed cooperation agreements with CambridgeUniversity, Demont Ford University (DMU), Dundee University, Art Center DesignUniversity, Seoul National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chool of Design and Taipei University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Department has also established a normalizedexchange system wit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foreign countries and China’sTaiwan.

The subject-specific development and personneltraining of the Department is closely linked to big data, artificialintelligence, the Internet,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virtual reality, gamedesign and other frontiers. The Department is executive committee of ChinaIndustrial Desig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and interaction design committee,member of Lens China sustainable Design alliance and member unit ofinternational service design alliance SDN in China.
校领导参加工业设计系成立仪式(前排左一:罗维东,左二:杨天钧,左四:徐金梧)
时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张欣欣教授在系成立仪式上讲话
北京科技大学顺德研究生院成功建立,工业设计是四大科研发展方向
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与顺德区政府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并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品、机器人设计、智能家居产品设计、品牌创新生态设计等方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覃京燕教授代表工业设计系与顺德区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成为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

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成为国际服务设计联盟(北京)联合发起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获得百度教育-启程联展“优秀组织奖”
2000级第一届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会,台北科技大学梁又照教授受邀担任外聘专家指导答辩工作
2002级第三届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会
广州亚运火炬竞标会
广州亚运火炬主创团队成员

2001年京台两地设计魔鬼训练营-由台北科技大学梁又照教授主持
工业设计系专业教室

工业设计系摄影工作室

工业设计系模型制作实验室

重要历程Evolution
2000年
·工业设计专业正式成立并招收首届本科生
·主办海峡两岸“设计与文化”论坛暨汉字主题海报展
·台北科技大学梁又照教授举办首届“魔鬼训练营”,并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
·教师刘德主创北京科技大学校徽(2002版)投入使用
2002年
·主办海峡两岸“设计与文化”论坛暨汉字主题海报展
·台北科技大学梁又照教授举办首届“魔鬼训练营”,并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
·教师刘德主创北京科技大学校徽(2002版)投入使用
2003年
·工业设计系正式成立
·日本专家清水吉治教授到我校讲学并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
·教师刘德、洪华于“非典”期间完成次氯酸钠消毒液发生器和红外体温监控摄像头工业设计项目
·教师刘德、洪华与先科医疗合作研发第三代大型射频肿瘤治疗机
·教师刘德、洪华与华北光电研究所合作研发军用远红外夜视仪
·教师洪华设计的中国科技咨询协会会徽投入使用
2004年
·艺术设计专业正式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同年设立设计艺术学硕士点并招收首届学生
·教师李淳作品《橘子红了》获“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
·教师王小龙家具设计作品获全国美展银奖并被美术馆收藏
·学生作品获第四届北京高校建筑结构设计联赛建筑组三等奖,联结组一等奖
2005年
·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副校长高登.布鲁斯先生来我系讲学并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
·教师魏东做美国德克萨斯阿灵顿大学访问学者
·教师王小龙作品获第一汽车设计大赛金奖
·学生作品获Car Styling国际汽车设计大赛银奖及最佳工具奖
·学生作品获日本OPUSDESIGNAWARD国际眼镜比赛优秀奖
·学生作品获第五届北京高校建筑结构设计大赛二等奖
2006年
·系所获首都大学生“奥运在我家”平面设计大赛杰出贡献奖,“竹韵”奥运火炬设计方案入围北京奥运火炬全球招标四强并获奥组委创作资助。同年与韩国昌原大学签署互派留学生合作协议
·教师洪华获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
·学生作品“手部机能康复球”获首都高校第三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系所获首都大学生“奥运在我家”平面设计大赛杰出贡献奖
2007年
·系团队“创新意识与设计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校级教改项目特等奖
·教师陶晋、覃京燕参加韩国设计科学学会学术论坛暨国际学生交流展
·教师张俊海、魏东作品“手部机能康复球”获实用新型专利
·教师马莉作品《From Beijing》参加第二届全国漆画作品展获优秀作品奖并被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
·教师马莉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教师魏东获北京科技大学本科教学优秀奖
2008年
·覃京燕老师负责数字北京数字奥运中虚拟现实展示系统设计
·学生作品“路面积水清理机”获首都高校第三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等奖
2009年
·举办“设计与创新”海峡两岸设计交流夏令营
·教师洪华获北京市创意设计年度青年人物金奖
·教师覃京燕第17届世界人机大会分会场主题演讲“数字文化遗产中的信息设计方法”
·教师马莉作品《家书》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并被厦门市美术馆收藏
2010年
·系团队承担的第16届广州亚运会火炬及圣火传递配套设施正式启用
·系团队研发的亚洲残疾人运动会火种保存系统正式投入使用
·系团队与台湾研华文教基金会合作“数字看板在行业的应用”研究项目
·北京电视台制作并播出系团队火炬研发专题纪录片
·教师陶晋、洪华与江南大学、台湾明志科技大学、台湾研华文教基金会学术交流
·教师覃京燕负责的“信息设计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产业化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立项
·系教师洪华担任亚运火炬手
·教师马莉作品《邮之二》参加中国现代漆艺展获得优秀奖
·教师马莉作品《持Ⅱ》参加国际漆艺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教师张建宇、郑阳参加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并专题发言“弘一法师书法思想之宗要”和“在民间剪纸作品中有关技艺与审美关系的探讨”
·教师郑阳剪纸作品《谷神》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永久收藏
·学生作品“大学生节水意识调研及解决方案”获第三届全国节能减排大赛一等奖
2011年
·系团队获北京市“教育先锋号”荣誉称号
·北京市总工会、科委批准并资助成立洪华工作室
·教师李淳作品《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内供酒(高级浓香型)》获中国“包装之星”金奖
·教师李淳获中国包装联合会“中国设计事业先锋人物奖”
·系团队“基于产学合作的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校重大教改立项
·教师洪华担任全国中职技能大赛命题组成员、总决赛裁判
·主办中日“可用性与人本设计”论坛
·教师郑阳完成中国国家博物馆文创礼品设计项目
2012年
·系团队获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系团队设计的北京科技大学新版校徽(2012版)投入使用
·教师覃京燕做剑桥大学访问学者
·教师覃京燕负责的“公益风险投资VP模式下的可持续创新产业政策与开放式评价体系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立项
·教师李淳包装设计作品《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内供酒(高级浓香型)》荣获“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
·学生作品在首都高校第六届机械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
·学生产品设计作品获得德国红点大奖
2013年
·教师覃京燕负责的“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可视化与信息设计”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
·教师李淳入选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
·教师李淳作品《窥字》参加“2013年汉风字语—观念海报艺术巡回展”
2014年
·教师覃京燕获光华龙腾奖第十届“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
·教师李淳获北京科技大学第七届“本科教学优秀奖”二等奖
·教师杨丽辉指导国家级本科生创新项目获一等奖
·教师覃京燕作品交互舞蹈服装“空性之舞”参加中华世纪坛举行的中法文化交流展览
教师覃京燕作品交互舞蹈服装“献给莫奈的睡莲”参加法国大使官邸举行的中法文化之春交流展览
·教师李淳作品《聊墨》参加“墨界2014当代视觉艺术邀请展”
2015年
·主办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创新设计北京科技大学—德蒙福特大学设计创新国际会议和大数据+创新设计商业智能与创新管理国际会议
·主办“大数据+创新设计”商业智能与创意产业发展论坛
·教师李淳、杨丽辉、宋瑶获第二十六届“北京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
·教师王雪皎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设计教育学术研讨会”
·教师王雪皎指导学生参加时报金犊奖,获得大陆一等奖1人,银奖1人,优秀奖4人,并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三名学生作品获北京市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一等奖
·学生作品获第十二届“北京礼物”旅游商品大赛红星主题分赛区旅游商品包装设计创意主题一等奖
·学生绘本获2015中国大学生原创动漫大赛三等奖
2016年
·教师覃京燕作品“空性之数舞——光影睡莲 智能服装可穿戴设备设计”获得中国设计红星奖
·教师王晓慧负责的“基于深度循环神经网络的社交网络情感建模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
·教师王晓慧负责的“雕刻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虚拟展示研究”获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立项
·教师李淳入选“北京科技大学青年教学骨干人才”
·教师王雪皎参加台湾云林科技大学设计研究所主办的“跨文化国际整合设计论坛”
·教师王雪皎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获得国家二等奖2人,国家三等奖3人,北京市二等奖1人,三等奖4人,北京市优秀奖15人
·教师王雪皎指导学生参加北京市动漫大赛,获得一等奖2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4人
·学生微电影剧本《追爱》获得中国原创微电影大赛最佳剧本奖
2017年
·申报设计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成立北京科技大学顺德研究生院,与顺德区政府达成产学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十五周年系庆“未来已来”大型展览
·百度启程首届毕业设计作品联展,北科大荣获金银铜奖、优秀奖、入围奖共计21件
·教师覃京燕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
·教师覃京燕作品“驭势科技无人驾驶车”获得美国CES展官方最佳技术创新奖
·教师王晓慧负责的“开放型虚拟交互式检测仪器服务平台开发”获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
·教师李淳获第二十七届“北京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学生作品《鸡年纳福》获2017大吉大利第三届中国设计院校大学生生肖文化设计大赛银奖
北京科技大学张欣欣校长在工业设计系15周年作品展开幕式上讲话
北京市人大常委、民盟市委专职副主委、北京设计学会创始人宋慰祖在工业设计系15周年作品展开幕式上讲话

系主任覃京燕教授主持建系15周年作品展开幕式
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举办建系15周年作品展


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与DMU英国德蒙福特大学联合举办“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创新设计”中英文化交流国际会议



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获得2017第一届百度教育“启程”全国设计院校毕业设计作品联展金银铜奖


Evolution
2000年
·Specialty of Industrial Design began to recruit thefirst art and desig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2002年
·Having sponsored the “Design and Culture” Forum onCross-Strait and the Poster Exhib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2003年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Design was formallyestablished.
2004年
·Specialty of Art Design began to recruit the firstart and desig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same year the master's degreeprogram of Art & Design was set up and began to recruit the firstpost-graduate students.
2006年
·The prestigious award of Beijing college students’graphic design contest of “The Olympics at my house” was won by the Department;“Bamboo rhyme" Olympic torch design scored the Top four of Beijing Olympictorch Biding over the world and won sponsorship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the Olympic Games. In the same year, cooperation agreement with South KoreaChangwon University was signed for exchange of students.
2007年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ultivatingModel of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Design Practice Ability” by the team ofthe Department won the university special award of educational reform.
2009年
·Having organized “Design & Innovation”Cross-Strait design exchange summer camp.
2011年
·Theteam of the Department won the honorary title of “Educational Pioneer” ofBeijing.
2012年
·The team of the Department won the honorary title of“March 8th Red-banner  Group” of Beijing.
2015年
·Having sponsored the Big Data + Internet + Intelligent+ Innovative Design -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 Demon FordUniversity Design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Big Data + InnovativeDesign 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2017年
·   Having signed a strateg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withBeijing Design Society.

杰出人物People

乔红,教授 (QIAO Hong,Professor)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2007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中心副主任,机器人理论与应用组组长,研究方向为智能机器人系统和机器视觉算法。大学毕业后,于国际著名的工业控制中心——英国Strathclyde大学攻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机器人控制(全免学费, 英国政府资助的研究助理Research Associate)。在英国De Montfort大学,机电一体化中心进行博士生(PhD)的学习,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全免学费, 英国政府资助的研究人员Research Associate)。在国外求学期间,全免学费并获得学校的研究职位。申请者在毕业前已成为学校特聘的30名正式研究人员(University Research Fellow)之一。1997年~2002年受聘为香港城市大学研究助教授。2002年~2004年英国ManchesterUniversity ,永久教职,博导,并被评为Outstanding Young Researcher。2004年8月回国的百人计划研究员、智能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副主任。放弃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永久教员职位。发表国际期刊文章70篇,包括IEEE Transactions, ASME,Pattern Recognition国际期刊论文20余篇,国际会议文章50余篇。乔红教授的工作被美国媒体报导,其中,“无传感器吸引域”概念被称为“乔的概念”,并且认为“这个工作是现有自动装配技术的重要发展,因为它第一次提供了不用传感器和其他设备在三维空间实现高精度的装配,同时它也是在计算机和机器人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不确定性系统研究的重要发展”,“这个技术可以直接应用于大型的或者中型的装配线,如汽车、计算机、微型电子设备等”。Prof. Toshio Fukuda (IEEE Fellow, 前IEEE机器人和自动化学会主席,IEEE 纳米学会的首任主席,IEEE Pioneer Award 的获得者)书面评价:“通过多年的努力,她提出并应用了环境里吸引域的概念,这是三维机器人装配中一个突破性的工作。乔博士是这个领域国际领先的专家”。团队长期从事机器人的“手-眼-脑”研究,包括:工业机器人操作与控制(手)、机器人视觉(眼)、生物启发式与类脑智能机器人(脑)等。三个方面研究互补开展,层层递进,它们的融合提高了机器人操作精度和智能水平。团队成立以来,在国际期刊与学术会议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120余篇,包括IEEE T-PAMI,IJCV,IEEET-CYB等60余篇ISI Journal CitationReport(JCR)Q1区论文。申请发明专利33项,授权发明专利21项。乔红研究员受邀担任国际SCI期刊Assembly Automation主编,并担任多种著名国际SCI期刊编委,如IEEE Trans. Cybernetics,IEEE Trans.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EEE/ASME Trans.Mechatronics和IEEE Trans. Cognitive and DevelopmentalSystems等。另外,团队筹办了以“类脑智能机器人”为主题的《Science》增刊;2016年,乔红研究员受邀在机器人领域顶级会议ICRA上作题为“Brain Inspired Robotic Vision, Planning, Motion”的主题报告,受邀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作题为“Brain Inspired Robotics”的报告。
邮箱:wei.yan@ia.ac.cn
马飞,教授 (MA Fei,Professor)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全国凿岩机械与气动工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设备分会矿山设备学委会委员。1998年获冶金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获国家安全生产局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6年获冶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长期从事机械振动与噪声、空化射流技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讲《汽车试验学》、《高压水射流技术及其应用》等2门本科生课程,承担1门研究生课程《车辆振动与噪声控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件。科研方向:车辆系统动力学、振动噪声分析与控制、自振空化射流技术。
邮箱:yeke@ustb.edu.cn
覃京燕,教授 (QINJingyan,Professor)
清华大学信息艺术设计博士毕业。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教授,博导,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通信工程学院博导。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特聘博导,剑桥大学国际网络交叉学科教育联盟会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光华龙腾奖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设计师,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剑桥大学国家公派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文化部、科技部等纵向科研项目19项;主持及参与横向科研项目共30余项,科研经费1500余万。发表论文共76篇,其中,SCI、EI、SSCI等检索论文22篇,影响因子两篇A区3.47。获得红星奖等国内外设计奖项12项,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等5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数据信息可视化、可持续设计、交互界面设计、数字文化遗产。
邮箱:qinjingyanking@foxmail.com。
魏东,副教授(WEI Dong,Associate Professor)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工学博士,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党支部书记,2005年美国德克萨斯州阿灵顿大学访问学者。任职于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专业教师,先后为工业设计本科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本科专业(原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设计艺术学硕士专业开设十余门专业课程。目前主讲“人机工程学”、“摄影”、“多媒体技术与开发”,从严制课、以课育人,不断探讨课程内容、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水平,课程得到学生、督导的高度评价。其中“人机工程学”、“摄影”多次被评为学校免检课堂,“人机工程学”被评为学校优秀课程。曾获我爱我师——我心目中优秀教师、学校优秀本科生导师、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指导研究生30余人,主持开发各类网站14个。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竞标项目进入前四强,2010广州亚运会火炬竞标项目并完胜投入使用。从2013年起与我校冶金、机械装备等专业联合开发钢铁冶金生产过程模拟项目,承担动画模拟项目,目前已经设计制作七条生产线的教学片,得到行业的高度评价,目前已经在多所高校、教学机构中使用。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媒体与信息技术,文化遗产保护。
邮箱:dongwei@ustb.edu.cn

李威,教授 (LI Wei,Professor)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江苏省双创人才获得者。1996年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等领域的研究工作。2004年至2005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UNIVERSITYOF ILLINOIS AT UBANA-CHAMPAIGN大学学习,主要从事数字化设计与仿真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4年入选江苏省双创人才。目前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动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机械设计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近年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北京市精品课程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1项,主编及主译出版著作11部,承担本科生机械设计课程和研究生现代机械设计方法课程的教学工作。
邮箱:liweiustb@sina.com

邱丽芳,教授 (QIULifang,Professor)
博士生导师,91年留校以来,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主讲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机械原理”,获得校、北京市、国家级精品课程,16年获国家级资源共享精品课程,讲授专业选修课“机械创新设计”和“微机电系统”,研究生课“摩擦学”“微机电系统设计与制造”,负责国家级资源精品共享课程的建设和多项校教改课题,主编完成校级规划教材2部,在指导研究生上,连续5年,每年均有1-2名获优秀论文,2人获国家奖学金,1人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连续2届获得研究生论文指导优秀奖,指导本科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省部级一等奖、二等奖多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3项,完成横向课题多项,近5年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检索论文21篇,SCI 4篇,EI 17篇。
邮箱:qlf@ustb.edu.cn
陶晋,副教授 (TAO Jin,Associate Professor)
1982年毕业于陕西机械学院印刷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2009-2017年曾担任工业设计系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设计心理学,主要承担课程有设计心理学、设计方法学、设计管理、设计工程基础等。近五年指导硕士研究生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篇。电子邮箱:taojin@ustb.edu.cn

陈键,副教授 (CHENJian,Associate Professor)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工学硕士,2007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建筑学院访问学者,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2000-2009年担任工业设计系系主任。主讲课程“设计工程基础”、“模型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感性工程”。科研方向为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感性工学、交互设计,任职以来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与各大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主要在智能电子产品设计研发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邮箱:chenjian7160@126.com

郑阳,副教授 (ZHENGYang,Associate Professor)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韩国东西大学数字化媒体设计学院。2000年入职北京科技大学组建工业设计专业。现任系副主任,负责系所本科生教学及相关工作。先后为工业设计本科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本科专业(原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设计艺术学硕士专业开设十多门专业课程;目前主讲课程“造型基础”、“静态构成”、“设计快速表达”、“产品设计Ⅱ”等,多门课程获得学校免检课堂称号,其中“产品设计Ⅱ”荣获学校研究型示范教学课程;积极在系所教学中推进产学合作内容,强化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工作期间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纵向、横向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期中作为主创设计师完成2010广州亚运会火炬竞标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家居产品设计、传统民艺及文化创意产品方向。
邮箱:zhengyang@ustb.edu.cn


李淳,副教授 (LI Chun,Associate Professor)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委会学术秘书,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全国委员。2013年入选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2016年入选北京科技大学青年教学骨干人才。曾获得北京科技大学本科教学优秀奖一等奖、二等奖。承担和参与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资助项目6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北京市教委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1项,北京科技大学重点教改项目1项;主持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参与编著《工业设计史》、《广告设计》、《现代包装设计》等教材,曾在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曾荣获首都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优秀工作者”称号,“中国设计事业先锋人物奖”称号。曾获“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国际评委提名奖、“北大方正奖”印刷字体设计大赛优秀奖、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2007年“旋转的硬币”798国际工业设计展银奖、2011年中国“包装之星”金奖与优秀奖、2012年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等10余个设计奖项。作品曾入选2007中韩教授交流展、2008亚洲艺术网络展、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2013年汉风字语——观念海报艺术巡回展、墨界•2014当代视觉艺术邀请展等中外展览。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跨媒介研究、视觉传达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
邮箱:lichun@ustb.edu.cn

李亦芒,讲师 (LIYimang,lecturer)
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硕士学历。曾就职于北京经纬工业设计公司,历任产品设计师、产品设计总监等职,2005年加入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主讲“产品设计”、“设计方法学”、“设计基础”等本科专业课及研究生课程“设计策略”。教学工作之余,积极从事设计实践活动,先后为数十家企业提供过设计服务,设计并投放市场的产品逾两百件。设计领域横跨家用电器、医疗仪器、工业仪器仪表、数码产品、机箱机柜、家用五金卫浴、交通工具等多个领域。主要设计成果有:亚都公司的多款加湿器及空气净化器;北京天惠华公司的TH300、TH400、TH500黑白超声波医用成像设备及TH1000彩色超声波医用成像设备;兆维汤姆逊公司的背投影电视机;京东方集团的14英寸液晶电视机;北京四方继保公司的全系列机箱、机柜设计;新兴重工集团的国家应急救援系列化车辆的视觉形象设计;为广东名门锁业公司提供企业形象、产品策略及产品设计的全方位综合服务,使设计进入企业经营决策的核心地位,为企业设计各类锁具产品数十件,使该企业摆脱了以前以抄袭模仿国外产品为主、与同行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境地,迅速成长为该领域的龙头企业。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方法论及企业设计策略等。
邮箱:yimangli@me.ustb.edu.cn

王雪皎 , 讲师 (WANG Xuejiao,lecturer)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先后获得学士学位(2001年),硕士学位(2008年),博士学位(2014年)。2005-2008年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北京2008年奥运会形象与景观的设计工作,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奥运艺术研究中心项目主管,北京2008年奥运导视系统主创设计师,奥运中国年十二生肖邮票主创设计师。2009-2012年参与编撰典藏文献丛书《形与意: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体育图标/指示系统设计》、《云与气: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核心图形及奥运形象景观系统设计》、《凤与火: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接力形象景观设计》、《玉与礼: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奖牌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参与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负责和参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3项。作为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设计作品曾荣获日本富山第六届国际海报三年展优异奖(1998年),日本冈松家族艺术基金奖(2001年),北京美术家协会书籍艺委会“书籍艺术设计探索奖”(1998年)。专业课教学获得学生广泛好评,2次荣获北京科技大学“我爱我师-我心目中优秀的老师”荣誉称号(2012年,2017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品牌形象设计研究、导视系统设计研究、设计文化与设计美学、中国现当代设计问题研究。
邮箱:wangxuejiao@ustb.edu.cn
杨丽辉,讲师 (YANG Lihui,lecturer)
1999年-2006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先后获得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2006年至今在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任教。主讲课程:设计思维与方法、包装设计、角色造型设计、传统工艺等。作为负责人承担多项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项目,“设计思维与方法”课程被授予“北京科技大学第三批研究型教学示范课程”。积极指导本科生创新项目,先后十余项包含院级、校级、北京市级与国家级项目在内的命题获批立项,其中国家级项目《高校校园包装再利用创新设计》荣获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多项海内外设计大赛,并斩获多项设计奖项。作为系所设计骨干教师,主持或参与多项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及企业横向设计课题,如2010广州亚运会火炬及形象推广设计、科大天工大厦形象系统设计、外研社杯全国新概念英语技能大赛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拉萨净土”品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湖南怀化洪江全域旅游形象设计、新疆昭苏旅游品牌形象系统设计等,具有丰富的商业设计项目经验。主要研究方向为品牌形象设计、品牌跨媒介传播研究、产学合作与设计人才培养等。
邮箱:yanglh@ustb.edu.cn

周雯,讲师(ZHOU Wen,lecturer)
毕业于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和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专业设计艺术学。目前担任本科及研究生课程有:字体设计、图形设计、标志设计、信息图表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视觉文化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字体设计及应用研究、信息设计。多门课程被评为免检课堂,与北京设计学会合作建设新型课堂,为“外研社”等多个知名品牌完成企业形象设计工作。
邮箱:zhouwen@ustb.edu.cn

马莉,讲师 (MA Li,lecturer)
2006年至今现任教于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2017年至2018年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做访问学者,2003年至2006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硕士学位,1999年至200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学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日本文化財漆協会会员。参加展览情况:2017年入选“2017石川(日本)国际漆艺展”,2016年入选2016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2013年入选髹漆•咏怀,2013中国女漆画艺术家作品展,2012年入选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2011年入选2011中国(厦门)漆画展,2011年入选中国漆画艺术精品展,2010年“日用即道”,2010年国际漆艺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10年入选上海世博会中国美术作品展,2010年获“从河姆渡走来”,2010第三届国际漆艺展优秀奖,2009年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作品被厦门市美术馆收藏,2007年第二届全国漆画作品展优秀作品奖作品被广州艺术博物院收藏,2005年获厦门2005中国漆画作品展“中国漆画凤凰奖”铜奖,作品被厦门市人民政府收藏,2005年入选“从河姆渡走来”,2005中国现代漆艺展,2004年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研究、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研究、工艺美术创新研究、漆艺创作。
邮箱:ustbmali@ustb.edu.cn

张盈盈,讲师 (ZHANGYingying,lecturer)
国际服务设计联盟(北京)执行主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承担和参与多项纵向项目与教改项目,其中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项,北京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项目2项,主持多项横向科研项目。参与编写《服务设计与创新实践》、《触点服务设计的全球语境》等教材,在中文核心期刊、CSSCI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主持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北京朝阳公园沙滩排球场场馆形象景观设计的国家项目。作为SDN(Service Design Network)国际服务设计联盟(北京)的执行主任,近几年来致力于服务设计领域的研究和服务设计在中国的宣传和推广,在国内策划和参与了大量服务设计的相关研究活动。组织了多次国内、国际服务设计论坛和会议,并多次在论坛上发表演讲。目前承担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网页设计、商业空间设计、色彩构成等课程,参与2008北京国际奥林匹克竞赛视觉形象设计标识系统设计。主要研究方向为服务设计、展示设计。
邮箱:zhangyy@me.ustb.edu.cn

宋瑶,讲师(SONG Yao,lecturer)
北京电影学院硕士毕业,动画创作及剧本创作专业。任教北京科技大学,负责本科生课程有:数字媒体前期创作,数字摄像,计算机辅助设计,动画设计等。ASIFA会员(国际动画组织), 中国设计师协会会员。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负责两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多次负责教改项目。获得《2013北京科技大学动漫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2014年院级优秀班主任,2015年北京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负责举办第一届《北京科技大学原创微电影文化节》。《当摄影遇到插画》及《臆想》荣获第六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年度银奖作品,儿童插画系列作品《那年夏天》获得HillIllustration2014 优秀作品奖。儿童插画作品《等你回来》入选第四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waitingfor you》参加由中国设计师协会与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平面设计大展。《嗨,你好吗?》参加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年展。出版作品有《亲爱的,你好吗?》,《“妈妈我想告诉你”共情陪伴亲子绘本系列》,作品《布布》等参加2017深圳世博会。作品《“妈妈我想告诉你”共情陪伴亲子绘本系列》参加2017上海童书展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绘本,动画设计,微电影创作。
邮箱:asongyao@ustb.edu.cn

张俊海,讲师(ZHANG Junhai,lecturer)
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学士,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现就职于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讲师。设计作品曾获首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798国际工业设计展”金奖、2010文博会银奖等奖项,拥有多项产品实用新型及外观专利,长期从事产品设计研发、多媒体展览展示空间设计、计算机仿真动画、城市公共艺术等科研项目。近年参与了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铁西馆大厅设计、中国商飞北京研究中心大堂环境艺术设计、中国工商银行行史馆序厅环境艺术设计、四川遂宁仁里古镇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等大型项目。2015年主持研发的两款智能硬件产品及配套平台分别获得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和浙江赛区第三名。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工程学、计算机高级三维动画及新媒体展示技术、智能硬件及互联网创新产品研发、公共空间装饰艺术等。
邮箱:zhangjh@ustb.edu.cn
王晓慧,讲师 (WANG Xiaohui,lecturer)
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获博士学位。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高级会员。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ffective Computing、TheVisual Computer、ACM Multimedia、ICIP等重要的国际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CCF-腾讯犀牛鸟创意基金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1项、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面上项目1项、校级“十三五”规划教材1项、横向项目多项;参与973项目1项。其中,自主研发的虚拟现实数字工厂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核电站、石化、检测仪器等工业领域。获ACM Multimedia 2012重大技术挑战奖、IBM Ph.D.Fellowship award等多项荣誉。出版译著《精通Unreal游戏引擎》、《网络多人游戏架构与编程》。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担任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Communication Systems、Neurocomputing、自动化学报的审稿人。承担本科生课程《交互设计技术》和《游戏设计》、研究生课程《人工智能技术与设计应用》。个人主页http://wangxh.net。主要研究方向为情感计算、机器学习、交互设计、多媒体、大数据处理与可视化、虚拟现实、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邮箱xiaohui0506@foxmail.com。


裴磊,讲师(PEI Lei,lecturer)
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媒体技术与艺术系,获本科与硕士学位,中国传媒大学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工业设计系讲师。DAYANG非线性编辑软件培训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业委员会会员,曾就职于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任教师,哈尔滨电视台生活频道任编辑,博士期间挂职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馆长助理。研究基于移动终端的智能数字化观览平台设计、智能观览路径规划算法设计等;研究虚拟场景取代真实场景,应用流动媒体进行文化遗产的展示及交互体验设计。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国家级科研课题6项,参与出版《艺术文化评论》、《展示艺术设计》等著作。代表作品包括益阳市博物馆馆内智能导航系统,“益阳印象”数字博物馆,益阳市物质文化遗产“明清古巷”、“羊舞岭窑”,非物质文化遗产“四艺三花”的数字化复原影像与视频。参与设计的博物馆项目包括:中国黑茶博物馆、中国戏曲博物馆、中国海军博物馆、四渡赤水纪念馆等。参与组织了第一届中国国际实体交互设计与创新大展。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设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科技融合创新。
邮箱:peilei@ustb.edu.cn

郭馨蔚,讲师 (GUOXinwei,lecturer)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曾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人机交互研究中心访问交流,曾就职于中国移动研究院用户市场研究所,从事交互设计,用户体验相关工作。本科生课程:《交互原型设计》《界面设计》《造型基础》《设计实践》等专业必修课。项目经验:中国移动电子渠道用户体验设计,中国移动产品用户体验研究,中国移动用户体验指标体系研究与设计指南建立,wimo产品研发、中国移动oPhone手机操作系统设计、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数字虚拟博物馆、北京2008奥运数字博物馆等。代表著作及科研成果:《针对用户界面中针对系统导航的设计》、《智能家居中针对老年人的用户界面设计》《中国移动产品设计官方指南》《2012年度智能手机平台趋势研究》《车载导航系统交互界面设计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交互设计,用户界面设计,用户体验研究,服务设计,用户行为分析,设计心理学研究,可用性分析与评估等。
邮箱:guoxinwei@ustb.edu.cn

喻蕾,讲师 (YU Lei,lecturer)
中央美术学院空间与展示设计专业学士,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MACreative Practice for Narrative Environments硕士,2017年获中南大学文化产业方向管理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交流学习。曾就职于北京东坝文化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任影视部策划,北京国民信和控股有限公司任品牌部经理。曾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目组、《经济日报》经济杂志社等部门实习。个人项目The Personal Interpreter project在伦敦PetrieMuseum实施(2012)。参与了Speaker'sCorner project、Freud Museum project、Larnaca project等国内外项目。发表论文四篇,其中CSSCI三篇。参与编写中国文化品牌发展报告(2015)及两个国家级项目研究。个人著作《因为还会再相逢》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2015)。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意文化产业、博物馆公共文化教育、虚拟博物馆、虚拟工作坊。
邮箱:yulei@ustb.edu.cn

赵建勋
北京科技大学,韩国国立昌原大学 设计艺术学硕士,创立众智设计提供系统化产品设计和研发服务。

曾任教师Servedas

刘德
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小米公司生态链业务负责人,小米公司党委书记。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设计作品荣获德国Red Dot红点设计奖5项、iF设计奖18项等。2001年-2003年曾任工业设计系副主任。

洪华
浙江大学本科,江南大学硕士,清华大学博士。小米生态链谷仓学院院长,北京青禾谷仓科技有限公司CEO,2003年-2012年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副主任、盛景网联咨询培训集团咨询合伙人。

孟晔
德中创新(北京)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和兑科技研究院院长。柏林工业大学硕士毕业,2004年-2006年任教于工业设计系,担任产品设计教师。

张建宇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博士。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现为艺术学系美术史教研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艺术研究所副所长。2000年-2007年曾任工业设计系老师。

王小龙
博士。现任Fisher & Paykel 的澳洲研发中心任设计经理。主要从事商业智能清洁产品的工业设计研发。同时兼任西澳大学产品设计课程讲师。曾任工业设计系产品设计老师。



邓君
研究生毕业于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2004-2006年就职于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产品设计老师,现移居美国加州。

姜南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硕士毕业,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平面设计老师。现定居加拿大。
肖潇
北京电影学院硕士毕业,目前在美国Academy of ArtUniversity 游学。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数字媒体设计及动画设计课程老师。

尹家鸣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本科硕士。2012年-2014年曾任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老师。上海似颜绘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客座教授Visiting Professors

John Rust教授
剑桥大学心理测量中心主任、剑桥商学院院长、剑桥大学心理系研究主任。在测试和评估领域具有巨大的学术和智力声誉。他的工作从调查用于测试开发的高级统计和计算技术,到广泛使用的英国标准化的心理测试。
Alan Blackwell教授
英国剑桥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英国人机交互学会主席,剑桥微软研究院资深顾问,剑桥RAINBOW和CRUCIBLE研究小组负责人,剑桥达尔文学院教授。
David Stillwell教授
剑桥大学嘉吉商学院讲师,研究大数据分析及社会科学量化分析,2007年创建了myPersonality应用,剑桥大学心理测量中心执行主任。2014年全球30岁以下顶级青年科学家。
Michal Kosinski教授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曾任剑桥大学心理测量中心副主任及微软高级研究员。2013年入选DataIQ 及IBM评选的“大数据50 位最具影响力人物”。
Andrew Kyngdon教授
西澳大学教育研究部兼职副教授,Neuranext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兼主席,负责开发人工智能模型。同时兼任新南威尔士州教育标准局(NESA)心理测量和分析部门的首席心理测量师和主管经理。
张小龙教授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知识可视化实验室主任。
Gordon Bruce
美国加州艺术中心设计学院毕业,曾任加州艺术中心设计学院副校长,三星创新设计实验室(ids)的产品设计主席,联想北京“创新设计中心”的首席设计顾问。
梁又照教授
台湾工业设计协会首席顾问、该会原理事长,台北科技大学“创新设计思维”跨学院课程教授,及该校原设计学院院长。
清水吉治教授
日本工业设计师、工业设计教育学者、马克笔手绘大师,被国内外工业设计界公认为设计表现的权威,他的作品更是国内外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临摹的范本。
廖学书教授
华梵大学工业设计系前系主任,台湾知名工业设计师,具有40多年的产品设计经验。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

教师作品Portfolios
第16届广州亚运会及残奥会点火仪式上,国家领导人手持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团队设计的潮流火炬,点燃了象征激情与和谐的亚运圣火。


2010亚运火炬中标方案
第16届亚运会潮流火炬及配套设施设计
“竹韵”奥运火炬设计方案入围北京奥运火炬全球招标4强

2008年北京奥运会跆拳道馆视觉形象系统设计

“空性之数舞——光影睡莲 智能服装可穿戴设备设计”获得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
“数字奥运”与“数字北京”增强现实展示系统设计

北京地铁交通大数据信息可视化设计
微软研究院智能访客系统设计
新世纪人才项目——绿色校园管理系统可视化设计
日本Car Styling国际汽车设计比赛获奖作品


参加2017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CES展并获得2017年红点奖的无人驾驶车设计


运加油车设计、医疗救护车设计、通讯指挥车设计以及房车设计

英特尔家庭服务机器人设计及人机交互设计研究

名门锁业产品设计及品牌设计
飞行时间质谱仪


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
医疗工作站设计
桌面型PM2.5检测仪产品设计
自动检尿机产品设计
“医护通”可穿戴系统肠鸣音检测仪
热雾型加湿器
商用IP电话机设计
手持机外观
“医护通”可穿戴系统输液检测仪
数盾安全加密服务器
松下UAMS系统
Bit HD智能手表
C-Moil空气检测仪
空气质量监测仪(网关)
诺基亚手机amy输入法交互设计
中国移动海豚浏览器开发设计
中国建设银行手机银行可用性测试与标准库建设项目
诺基亚概念手机与用户研究项目
眼动控制的新媒体交互装置作品“蒙娜丽莎的元数据”-入选“艺术与科学”大展
中科创达UCAM与MAKEUP用户研究

北京市社科基金雕刻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虚拟展示
虚拟现实VR数字工厂
中国地质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展示设计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内供酒(浓香型)包装设计》获得中国“包装之星”优秀奖
包装作品《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内供酒(高级浓香型)》获得中国“包装之星”金奖”

扇面图形设计《聊·墨》
海报设计《窥字·点画之间》

《橘子红了》获“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


北京卡酷动画卫星频道视觉形象系统设计

北京科技大学视觉识别系统设计
2008年北京奥运导视系统设计

服务设计

奥运中国年十二生肖邮票设计


北京2008年奥运会导视系统设计
作品“持Ⅱ”参加国际漆艺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Holding-up
Holding-up入选日本石川国际漆艺展
漆画《衣熵》
山西汾酒博物馆数字博物馆设计

WiMo交互设计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数字博物馆设计

智能家居界面设计
中国移动掌上营业厅设计

全国新概念英语技能大赛视觉形象系统设计


钱绍武文化艺术中心形象与网页设计
通泰投资标志设计
国际教育向导课程标识设计
阳光汉化海外夏令营品牌形象设计


电影《东风雨》宣传网站设计

老年人手部机能康复球研发,2006首都高校第三届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


插画《臆想》荣获第六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年度银奖作品
儿童绘本《“妈妈我想告诉你”共情陪伴亲子绘本系列》参加2017北京国际童书博览会及2017CCBF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


《waiting foryou》参加由中国设计师协会与北京中外视觉艺术院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平面设计大展
儿童插画《那年夏天》获得HillIllustration2014 最佳作品奖
儿童插画《小怪物》及周边参加2017上海世博展览馆插画家廊

绘本《她和她》获得2016国际艺术设计大赛美术作品组优秀作品奖

上海世博会文创产品设计
阿联酋银质礼品设计

首都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
智能路灯设计
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三维漫游系统设计
山西汾酒博物馆设计


黑茶博物馆设计
益阳文化数字化项目

中国戏曲博物馆设计


伦敦市政建设项目
伦敦佛洛依德博物馆设计项目
中学生设计工作坊

学生作品Portfolios
小米电视产品设计
小罐茶品牌设计

KKD -Zwilling_Somellierserie德国设计公司KKD产品设计

安鸽儿童安全座椅品牌设计
本初子午品牌设计
Jessie & Jane品牌手包设计

亚都产品设计


孙怡莎插画作品



杨潇摄影作品




魏徐亮摄影作品

罗德岛设计学院学生舒然(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本科毕业)设计作品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学院Delft毕业生肖又歌(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本科毕业)所在的青蛙设计公司作品
百度启程金奖作品-郝泽宇,无人驾驶车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百度启程铜奖作品-李思琦,可持续设计作品




百度启程优胜奖作品-交互式电影,伦敦艺术学院留学生陈维佳毕业设计作品


钛墨奖最具潜力奖作品、最佳指导教师奖作品-吴雨佳、林梦婷《归流钟》
米兰理工大学留学生鲍春雷毕业设计作品
埃因霍芬理工大学吴文昊与网易游戏万金游戏设计作品(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本科毕业生)
谷歌智能博物馆设计-厉源毕业设计作品
谷歌上海杨畅毕业设计作品与谷歌美国刘子琦(美国ACCD Art Center硕士毕业)毕业设计作品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师计汇文(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本科毕业生)本科毕业设计作品

穷游网创意总监杨潇本科毕业设计作品
伊利诺伊理工大学唐小乔毕业设计作品
CMU卡内基梅隆王梦尧毕业设计作品
佐治亚理工大学侯宪达毕业设计作品
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学生参与设计的依图公司人工智能产品
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参与设计的英特尔机器人产品

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合作企业

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学生留学世界名校


一人一世界,感谢为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的17年成长努力的所有的人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