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外国语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于1985年成立外语系,2003年6月组建外国语学院。学院拥有一批学有专长的专家、教授、学术带头人,以及一支教学效果优秀的师资队伍。学院设有英语、日语、德语三个本科专业;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拥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学、日语语言文学、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本科生招生专业介绍如下。
招生专业:英语
专业剖析
针对英语专业毕业生国内外继续深造的多样化和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趋势,我校英语语言文学系对专业的课程群建设做出新的布局,基于一组与英语专业相关的具体科目改进了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融语言学习于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真正走出一条高效的多样化英语专业教学之路。本专业注重一二年级听说读写译等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兼顾相关学科的知识和信息的掌握;在三四年级专业提升阶段加强语言学、文学、文化及翻译等多模块知识体系的构建,同时依托我校双二辅机制和国内外及校内外交流中的跨学科选课机制,实施学科交融和多元化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专业特色突出,培养成效显著。
比较优势
本专业教师50%具有博士学位,60%具有高级职称,70%曾在英美等国名校留学访学,所有教师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6名外籍教师长期在本系任教。其中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教师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2名,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教师2人。近五年,专业拥有2门北京市精品课程,承担了9项省部级研究项目,发表高水平核心期刊论文60多篇,获得省部级奖励4项。
英语专业现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和翻译硕士(MTI)三个硕士点。
主要课程
基础英语(精读)、泛读、初高级外教系列口语、初高级外教系列写作和学术论文写作、初高级视听说训练、英汉汉英互译理论与实践(笔译、口译、交传、同传)、英美文学、语言学、专业发展前沿概述、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英语报刊、第二外语、经济与管理、国际贸易、外贸函电、计算机等必修课和选修课共计50余门。
人才培养
本专业突出研究型和实践型学习,重视教学的内在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潜力,不仅强调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培养,并且注重专业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致力于培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良好人文素质、开阔的国视野、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文化差异敏感性的英语专业人才。
科研实践
英语系现有FESCO外企服务集团、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北京科协和北京科技大学外教夏令营助教等5个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学生可通过一系列实践课程,进一步巩固使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实践课程包括:国内外暑期实践、英语写作实验室、英汉笔译实验室、影视翻译实验室、专业实践I和II、专业发展前沿概述、毕业设计(论文)、计算机应用实践。同时学生可以自组团队,成立科技创新项目小组,聘请中外教师指导,开展科研创新活动。
国际交流
本专业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已和英国斯旺西大学、兰卡斯特大学、美国范德堡大学、美国巴尔的摩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爱莎尼亚塔尔图大学(免学费)和塔林理工大学等多所大学开展联合办学。学生在校期间可参加3+1和2+2等培养项目,在海外学习阶段可以跨专业学习课程。与美国海外学习基金会(SAF)合作,开展“SAF海外学习项目”,可享受不同幅度的学费减免或奖学金待遇。本专业学生可参加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名校开设的暑期班以及赴英语国家带薪实习项目。
未来发展
超过20%的优秀生直接保送进入北京、香港等地名校读研,65%以上的毕业生直接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他们以自己的英语实力或英语+第二学位专业的综合实力为腾飞的跳板,进入语言、教育、新闻、管理、工商、经贸、法学、传媒、文化科技交流等各个领域读研或就业,从而走进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招生专业:日语
专业剖析
中日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日关系尤为重要的今天,迫切需要涌现出更多精通日语和日本文化的日语专业人才,为两国人民的深入交流架起钢铁桥梁。
该专业只招收英语考生(日语为零起点),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比较优势
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占 60%,所有教师均有留学日本经历,对日语语言、日本文学及中日比较文学、现代日本社会、日本文化等有较深入研究。同时,本专业聘请具有日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的日本外教 4 名,外籍教师的数量和层次均处于较高水平。
本专业教师研究领域宽广,涉及文学(古典和近现代)、语言学(构造学和功能语言学)、社会学(文化交涉学、城市社会学、家庭社会学、女性学)、应用语言学(教学理论、教师教育学、二语习得)等四大领域。
另外,本专业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 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3 项、北京市哲学与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1 项、承担校级科研项目 20 余项。入选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 1 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1 人。出版学术专著 3 部,译著 3 部,正式出版教材多部,近五年在国内外发表教学科研论文 40 余篇。在教学科研方面具有良好发展趋势。
现设有“日语语言文学”和“日语翻译硕士”两个硕士点。
主要课程
日语精读、日语视听说、日语高级阅读、日语写作、日语口译、笔译、日本概况、日语报刊选读、日本文学史、古典文法、语言学概论、经贸日语、日本外事礼貌礼仪、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写作、法学概论等。
人才培养
该专业在“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国际化”的总体方针指导下,以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国际视野、勇于创新、德才兼备的高级日语人才为目标。在注重夯实日语语言技能的同时,拓宽专业口径,利用本校优质教师资源,开设计算机应用、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国际贸易实务等选修课程,为学生选修双学位、第二专业等多元化的需求创造条件。
科研实践
本专业注重语言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日语类专业赛事,以赛促学,学用统一。2010 年起,本专业学生连续三年在全国“中华杯日语演讲大赛”中获北京地区特等奖,2009 年起连续四年在“北京市日语专业二年级演讲比赛”中荣获特等奖,2011 和 2012 年连续两年在“北京市日语配音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同时,专业内部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定期开展日语朗读大赛(1年级)、日语背诵大赛(2年级)、日语演讲大赛(3年级)、日语演示大赛(3年级)。学生的日语水平在积极参与各项学科竞赛过程中迅速提高。
国际交流
本专业国际化特色突出。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北海道大学、法政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京都产业大学等多所知名院校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每年有60%以上在校学生赴日留学。留学形式多样,包括1年交换留学(免学费)、2年自费留学(2+2)、1年自费留学(3+1)、半年自费留学等。其中本科生可以通过“2+2”(在本校学习两年,在日本学习两年)的形式,同时获得北京科技大学和所留学的日本大学的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可通过“1+1”(在本校学习1年,在日本学习1年)的形式,同时获得北京科技大学和所留学的日本大学的硕士学位。
未来发展
本专业毕业生发展前景广阔,可从事和日语相关的文化、教育、外交、经贸等诸领域工作。近几年整体就业率均在95%以上,2012年达到100%。同时,本专业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毕业生保送或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和日本名校继续深造。
招生专业:德语
专业剖析
作为当今世界主要语言之一以及欧盟内使用最广的语言,德语拥有近1亿的使用者,德语区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我国同西欧德语国家特别是德国之间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在科技、外事、经贸、旅游等部门和领域,德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本专业只招收英语考生(德语为零起点),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比较优势
本专业教师中50%具有博士学位,其余教师均具有硕士学位,另配有1名资深德国外教,梯队合理,成果显著。
主要课程
德语精读、基础德语、德语泛读、德语会话、德语视听、德语写作、德语国家国情、口译、笔译、德语翻译理论与实践、经贸德语、国际贸易实务、德语文学导论、语言学导论、论文写作方法、德国历史与文化、德国外交与文化、德国社会与文化、德语报刊选读、德语文学选读、科技德语实践等。
人才培养
德语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过硬的语言基本功、扎实的德汉口笔译能力、全面的经贸知识和德语语言文学知识的复合型德语人才。除重视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之外,本专业还依托我校双二辅机制和校内跨学科选课机制,实现学科交融和跨学科培养,以适应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趋势。
通过本科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等一系列措施,培养其基本的学术研究能力;同时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外语配音大赛、德语短剧大赛、德语微电影大赛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
科研实践
在学期间,学生可以参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等大量实习实践活动。通过实习实践,每年均有毕业生被诸如德国三大汽车龙头企业之一的奔驰北京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录用。另外,学生在外语指导委员会德语分委会、DAAD、德国歌德学院或大使馆主办的各类竞赛活动中表现优异,屡创佳绩。其中一名学生在“第七届中德文学翻译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由歌德学院资助免费赴德国交换学习一个月;一名学生在由歌德学院组织的作文比赛中进入前四强,获得歌德学院推荐参加韩国首尔举办的德语国际校际研讨会。
国际交流
本专业重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项国际交流,每年均有至少50%的学生通过暑期交流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赴德国海德堡大学、波恩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汉诺威大学等知名学府交流学习,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此类国际交流项目,得以成功赴德留学。
未来发展
德语专业毕业生发展前景广阔。近几年的毕业生中,除部分在国家企事业单位、德资企业和机构、科研以及教育机构从事翻译、管理、科研和教育等工作之外,每年均有超过 60% 的学生赴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汉诺威大学等国外知名学府留学,或被国内知名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录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图片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新闻信息中心
更多详情,【阅读原文】跳转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网站 |
|